Think About What Mathematics Is For
"生活共生與危機共存" 二十一世紀最大的主題,已經不僅是如何避免危機的問題,而是如何在危機中存活下去,與文化、環境、資訊、科技、及人口結構之生活共生的問題。
面向 |
現象 |
深層原因 |
可能後果 |
改善方向 |
人力需求vs學歷 |
80%工作高中職訓練即可勝任,卻大量用大學畢業 |
學歷膨脹、 企業用學歷當篩子 |
大材小用、 資源浪費 |
建立明確職能標準, 區分需學歷vs 可職訓 |
HR用人策略 |
HR 偏好用大學生, 忽略高中職人才 |
風險規避、缺乏培訓規劃 |
技職畢業生被排除, 形成「學歷歧視」 |
HR 應設計「職涯路徑 + 在職訓練」 承擔育才責任 |
教育政策 |
大學普及化, 技職教育地位下降 |
政府推升高等教育入學率 |
技職弱化、 產業基層人力斷層 |
提升技職形象,與產業深度合作 (雙軌制、產學訓) |
社會觀感 |
「沒念大學=沒前途」 |
家長學生盲目追求學歷 |
人才結構失衡, 社會資源錯置 |
強化技職價值宣傳,提供多元升遷通道 |
企業責任 |
缺乏長期人力布局 |
以短期成本思維看待人力 |
難以培養中階技術人才形成斷層 |
建立企業內訓中心,配合國家職能認證 |
角色 |
當前問題 |
改善措施 |
預期效果 |
企業(HR 與管理層) |
依賴學歷篩選,缺乏職能標準- 不願承擔培訓成本- 短期思維,人力當耗材 |
✅ 制定「職能地圖」:明確定義哪些職位需大學學歷,哪些高中職即可 ✅ 設立「內部職訓學院」:讓高中職畢業生經培訓後能勝任 ✅ 建立「職涯晉升制」:讓基層技術員可逐步升到工程師 |
減少大材小用- 建立中長期技術人才梯隊- 提升人力穩定性,降低流動率 |
政府 |
長期推動大學普及化,技職邊緣化- 技職畢業生缺乏社會認可- 沒有有效的「學用合一」政策 |
✅ 推出「技職復興政策」:與德國、瑞士模式接軌(學校+工廠雙軌制) ✅ 提供企業職訓補助:鼓勵代工廠建立內訓機制 ✅ 建立「國家職能認證」:讓職訓比學歷更有公信力 |
技職教育地位提升- 人才結構更均衡- 減輕教育資源浪費 |
教育體系(大學 & 技職) |
大學過多,學生被迫升學- 技職學校缺乏產業連結- 師資與課程脫節 |
✅ 技職學校深度連結產業:直接送學生到代工廠實習,畢業即上手 ✅ 強化「職涯導師制」:學生在學期間就知道未來的升遷路徑 ✅ 大學轉型:部分大學改為應用技術型大學 |
學用合一,縮短訓練期- 技職生畢業即就業- 教育資源重新分配,更有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