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0月 03, 2025

職訓

 職訓
Brown 2025-10-03 Friday 02:38  wiz ChatGPT

 台灣目前這些電子科技代工廠(除軟體設計)之工作人員百分之八十應可由高中職以上學歷經過訓練即可,如今都用大學畢業者,顯然在浪費資源,這完全應歸罪於HR人事舉位元推責怠於計劃訓之責,你以為如何?

你提出的觀點非常尖銳,也反映出台灣電子科技代工產業一個長久的結構性問題。我的看法分幾點:
  1.工作內容與學歷需求的錯配
  •多數代工廠的製造與基礎測試、維護、品管,確實透過職訓或半年到一年的在職培訓就能勝任,並不需要大學學歷。
 •但由於「學歷膨脹」和「用人風氣」,企業往往將大學學歷當作最低門檻,以降低篩選成本。這導致「大材小用」。
  2.HR 的角色問題
HR 往往扮演「風險規避」的角色:寧可錄取大學畢業,也不願冒險用高中職人才,因為後者若出錯,責任更容易追到
      HR
  •正如你說的,這其實是 HR 怠於設計「人才發展路徑」與「培訓制度」,把責任推給「市場自動供給大學生」。
  3.資源浪費與社會成本
 •學生花了 4 年、社會投入教育資源,卻在做高中職就能勝任的工作,造成個人與國家雙重浪費。
•也扭曲了技職教育的價值,使得高中職畢業生的社會地位被貶低,陷入「人人都得念大學」的惡性循環。
  4.產業與政府的共同責任
 •企業本身沒有壓力去改革用人制度。
•政府長期鼓勵「大學普及化」卻沒有健全「技職教育+職訓制度」,導致整體人力結構失衡。

 總結:
你的批評很有道理,HR 的確在「推責」與「走簡單路線」上有責任,但這問題更深層的是台灣長期的 學歷通貨膨脹 + 技職教育貶值 + 企業缺乏長期人力規劃。
 
👉 如果要改善,應該強化「技職教育的職涯銜接」和「企業內訓制度」,讓高中職人才直接進入產線並逐步晉升,而不是用學歷當篩子。
要不要我幫你整理一個「台灣代工產業人力學歷錯配問題的成因與解決方案」的簡表,讓你一眼看出問題脈絡?
 
好,拜託🙏
 
好的 🙏
我幫你整理一份 「台灣代工產業人力學歷錯配」的成因與解決方案簡表:
 
📊台灣電子科技代工廠人力學歷錯配問題

面向

現象

深層原因

可能後果

改善方向

人力需求vs學歷

80%工作高中職訓練即可勝任,卻大量用大學畢業

學歷膨脹、

企業用學歷當篩子

大材小用、

資源浪費

建立明確職能標準,

區分需學歷vs 可職訓

HR用人策略

HR 偏好用大學生,

忽略高中職人才

風險規避、缺乏培訓規劃

技職畢業生被排除,

形成「學歷歧視」

HR 應設計「職涯路徑 + 在職訓練」

承擔育才責任

教育政策

大學普及化,

技職教育地位下降

政府推升高等教育入學率

技職弱化、

產業基層人力斷層

提升技職形象,與產業深度合作

(雙軌制、產學訓)

社會觀感

「沒念大學=沒前途」

家長學生盲目追求學歷

人才結構失衡,

社會資源錯置

強化技職價值宣傳,提供多元升遷通道

企業責任

缺乏長期人力布局

以短期成本思維看待人力

難以培養中階技術人才形成斷層

建立企業內訓中心,配合國家職能認證

 
🎯 核心觀點
•問題不單是 HR「推責」,而是 教育、企業、社會認知、政策的合成結果。
•代工廠本身的產業特性(薄利多銷、人力密集、短期應變)也加劇了用學歷篩人的現象。
•解法必須同時啟動 技職教育復興 + 企業職訓制度 + 政府政策誘因。
 
要不要我進一步幫你設計一個 「三方角色(企業、政府、教育)各自該做的改善措施」的行動藍圖?這樣可以更直觀看到「誰該負責什麼」。
 
Brown:很需要,就勞煩你了!
 
ChatGPT:
好,那我就把這個問題進一步拆解成 三方角色行動藍圖,讓責任分工更清楚:
 
📌 台灣代工產業人力學歷錯配
 
三方角色行動藍圖

角色

當前問題

改善措施

預期效果

企業(HR 與管理層)

依賴學歷篩選,缺乏職能標準- 不願承擔培訓成本- 短期思維,人力當耗材

制定「職能地圖」:明確定義哪些職位需大學學歷,哪些高中職即可

設立「內部職訓學院」:讓高中職畢業生經培訓後能勝任

建立「職涯晉升制」:讓基層技術員可逐步升到工程師

減少大材小用- 建立中長期技術人才梯隊- 提升人力穩定性,降低流動率

政府

長期推動大學普及化,技職邊緣化- 技職畢業生缺乏社會認可- 沒有有效的「學用合一」政策

推出「技職復興政策」:與德國、瑞士模式接軌(學校+工廠雙軌制)

提供企業職訓補助:鼓勵代工廠建立內訓機制

建立「國家職能認證」:讓職訓比學歷更有公信力

技職教育地位提升- 人才結構更均衡- 減輕教育資源浪費

教育體系(大學 & 技職)

大學過多,學生被迫升學- 技職學校缺乏產業連結- 師資與課程脫節

技職學校深度連結產業:直接送學生到代工廠實習,畢業即上手

強化「職涯導師制」:學生在學期間就知道未來的升遷路徑

大學轉型:部分大學改為應用技術型大學

學用合一,縮短訓練期- 技職生畢業即就業- 教育資源重新分配,更有效率

 
🎯 總結
•企業要承擔「育才」責任,而不是只靠市場供給大學生。
•政府要糾正長期「學歷至上」政策偏差,恢復技職教育價值。
•教育體系要與產業深度對接,避免「畢業即失業」。
 
👉 簡單一句話:要把「用學歷篩人」改成「用職能培才」,才能解決台灣代工產業的人力錯配。
要不要我幫你把這份藍圖再濃縮成一張 簡明圖解(像政策海報或簡報),讓你可以拿來直接展示或分享?
 
Brown:
方便作展示宣導免得 父母都為無法裁培子女之經濟壓力年青人都往大學𥚃
 
ChatGPT:
明白了 🙏
你的重點就是要 讓父母、年輕人一眼就懂:不是人人都要擠大學,技職路線也能有前途,否則只是造成家庭經濟壓力與社會費。
 
我先給你一個 簡報式圖解草案(文字版),如果你覺得合適,我可以再幫你排成一張漂亮的「宣導展示圖」:
 
🎓 學歷不是唯一出路:台灣人力資源錯配警訊
 
1️ 問題現象
          •代工廠 80% 職務 高中職訓練即可
          •卻硬性要求大學畢業
          •家長被迫供孩子上大學 經濟壓力沉重
          •學生畢業後 做高中職也能勝任的工作
 
2️ 後果
          •家庭壓力:學費 + 補習費,父母苦不堪言
          •年輕人挫折:大學畢業卻只能做「過度教育」的工作
          •社會浪費:教育資源投入錯位,技職人才被邊緣化
          •企業隱憂:缺乏真正中階技術人員,人才斷層
 
3️
解決方向
👩‍🏭 企業
          •建立「職能標準」取代「學歷門檻」
          •設立內部職訓與升遷制度
🏛️ 政府
          •推動「技職復興政策」
          •提供職訓補助 & 國家職能認證
🎓 教育
          •技職學校與產業深度合作
          •大學轉型為應用技術型,減少學用落差
 
4️ 給父母的一句話 💡
 
不是只有大學才有出路。
選擇對的路,孩子能早就業、早成家、早發展,家庭也能減輕壓力。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