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7月 06, 2005

食以民為天

三分吃味道,七分吃文化

食文化,是有關「食」之文化概念的總稱,包括從食材、烹調法、餐具及至外食產業等許多的事物。食文化,非但包括必要的日常生活,也伸展到對飢荒等之處理的特殊發展,依土地、民族、國家、宗教、風俗之不同而存在著各個不同之多樣固有的食文化,也有如麵類之跨越文化圈而流行開來的食文化。

地理的新發現、植民地的戰爭,食材及香料等的貿易,歐洲的食文化也發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在亞洲最顯出的是日本,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投降後,在聯軍佔領下給予糧食援助,成功的高度經濟成長,促成日本傳統食文化急速的的崩壞,這也是眾所知之事。現代社會的全球化趨勢中,各種不同的食文化有朝向均一化的方向發展,所以在歐洲遂有「慢食運動」因運而生,疾呼倡導固有傳統食文化的重要與推動保護運動。

台灣也承襲自中國既有“民以食爲天”的天條,所以發展到現在也始終沒有跳出口腔味覺之短暫的滿足快感,抹視了天生地養的自然法則,與傳統人文、倫理、社會發展的生活文化。故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張光直先生曾說「到一個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徑之一,就是通過它的肚子」,我想應順應暗流「三分吃味道,七分吃文化」產業文化化的發展,如慢食運動所提倡回到餐桌上用膳,多關愛自己、多關愛他人,多關愛一切的生命及生活的土地,建設一個以「食以民為天」的永續生命。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