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3月 25, 2017

虱目魚的眼淚

虱目魚的眼淚被謊言、算計與顢頇之海包圍的台灣漁民
資料來源:換日線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c.action?id=601&nid=7088
呂政達/沙漠裡的雲林漁人   2016/10/17

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2011 年開始,每年合計跟台灣進口的虱目魚數量,至少是中國的 3.3 倍,在 2012 年甚至高達 6.6 
「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似天邊一朵雲從我嘴裡面唸出來,跪在媽祖前面,雙手持香,祈求心中之海內外,大大小小的願望。
中秋節的烤肉,一邊生火一邊算著幾年沒有在台灣過中秋節了,算了又算,透過一段段的旅途來當作年曆,卻是算不清幾年。
在家,真好。是阿!但其他的養殖同行,或許很難這樣過一個中秋節:同行們正面臨著和著很多汗水跟淚水的階段,而且短時間台灣的水產養殖環境,恐怕還不會掙脫這泥淖。

今天,我特別想談談虱目魚。
這條魚真的很酷喔!全世界就這麼一科一屬一種。主要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生活(大西洋沒有虱目魚),從非洲的東岸,到印度,再一直到紐西蘭、夏威夷......再到墨西哥都有。往北,則會到日本的南邊。它真的分佈很廣,主要在溫熱帶的海域。

全世界最早養殖虱目魚的國家,應是 15 世紀時的印尼人,在爪哇島附近開始的。但是超愛虱目魚的菲律賓人說,800 年前他們就養了虱目魚了;另有一些來自荷蘭的研究資料指出,是印尼人先在半淡鹹水池養殖虱目魚後,再傳到菲律賓去的(讓我突然想起肉骨茶到底是誰先發明的......嘿嘿嘿)。

台灣的虱目魚養殖,大概是在荷人治台期間傳入的,到現在也已經有三百多年歷史了。早期從漁民們把海邊的虱目魚魚苗直接抓起來,放到池子去圈養這種簡單的方式,再一步步地把水產養殖對於種苗、營養、商業考量等等因素放進去,如今已變成單位水體養殖越來越密、越來越多、及越來越便宜的大規模生產。(規模化的養殖往往能壓低生產價格,才能提供普遍且穩定的供應。我們的雞鴨牛豬羊魚等畜禽魚養產業多是以這思維在走。)
這條魚很好吃,也很貼近台灣的飲食文化,多刺是它的特色,全身基本上有 222 根魚刺(我數到都當爸了......)。一年台灣大概生產 6 萬噸左右,除了寒害會對它造成災情外,基本上是條很好養殖的魚。

關於虱目魚的謊言與真相
但,最近的新聞媒體上,常能看到虱目魚的大篇幅報導與評論。其中最讓人無法接受的,是類似「沒有中國的採購、我們的南部漁民會陷入絕境」這樣的說法;還有因此呼籲漁民,要搬遷整個漁場到其他不同縣市的論調。
台灣與中國的虱目魚契約採購,是 2011-2014 年。據稱,每年有 300-360 萬台斤賣給中國買家,換算下來,是每年 1,800 公噸到 2,160 公噸之間。收購價格為每台斤 45-41 元台幣、每噸 68,000 75,000 元台幣。換算成年產值,則大概在 1.22 億新台幣到 1.62 億新台幣之間。
看起來很多對嗎?尤其 2015 年起,中國終止對台虱目魚契作,出口量瞬間從 2014 年的 1,500 公噸下滑至 1.9 公噸,「這簡直要了養殖漁民的命了,政府還不趕快做點什麼?」也許有人會這麼呼喊。
但先別急,這時候我們先來看看另外兩個國家,就是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沒聽過?恩,簡單講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就是杜拜跟阿布達比所在的國家,玩命關頭飛車過去的那個啦;沙烏地阿拉伯,也就是網路上盛傳,「用超跑當警車」的地方。
我以台灣的關務署資料來計算,這兩個中東國家, 2011 年開始,每年合計跟台灣進口的虱目魚數量,至少是中國的 3.3 倍,在 2012 年甚至高達 6.6 (見下表)



虱目魚出口總量。資料來源/財政部關務署

信奉伊斯蘭教、滿是沙漠、超級有錢的中東產油國家,為何向台灣買了這樣大量的虱目魚?偏偏我駐地在這裡工作,卻從來沒看過虱目魚在餐廳裡面上過菜,真的是有鬼了!

為什麼,我們的魚要去「拜託」別人買?

為什麼兩個中東國家,長年購買遠高於中國「契作」虱目魚數量,而在中東的餐桌上,卻看不到虱目魚?我想要凸顯的,是這中間的「不合理性」。我猜有幾種可能:
1. 中東人超愛吃虱目魚。
2.
台灣關務署的資料失真。
3.
其他
首先第一點,我在這個國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生活跟工作,當地的國民不會去食用多刺的虱目魚,他們偏好大型無刺魚。這些虱目魚都是外籍移工才會消費(菲律賓等東南亞人士居多)──但數量足以支撐如此龐大的進口量,可見東南亞的移工對虱目魚超級支持。
第二點,這個我個人認為不會。所以跳過。
第三點,要分成兩部分講:一就是這些魚被「洗掉了」,或許有採購,或許有「報關」,但是這些魚是沒有進到中國去的,可能採購之後,又在台灣把這批虱目魚給賣掉,所以根本就沒出口。
另一種可能,就是這些魚外銷之後,再經過加工,變成飼料,肥料,或生技、醫療等等產品的原料。但計算採購、運輸等種種成本,除非商品附加價值大,否則看來不高。如果有知道中東國家採購台灣虱目魚緣由的先進,懇請不吝賜教。
但無論如何,「真實需要」和「出口數字」的差異,從中國宣布終止對台灣虱目魚的契作之後,就能清楚看得出來:
從政府關務署資料顯示,2011 台灣出口 900 噸虱目魚到中國,最高出口量為 2014 1,500 噸左右。但去年 2015 年,台灣總共只有出口 1.9 噸虱目魚到中國。
這樣的數字差異,不難想像中國市場對台灣虱目魚的「真實需要」如何。以台灣年產約 6 萬噸虱目魚的比例來說,中國進口台灣虱目魚,一度高達年產量的 2.5%,但結束契作後我們看到真正的實際需求,其實只有萬分之三(0.03%)的比重。
更諷刺的是,兩個阿拉伯國家,這五年來大概都從台灣進口 5,000 噸上下的虱目魚,但是台灣人卻在意一個最多只有進口 1,500 噸、實際需求更只有 2 噸不到的國家,到這種程度。
別忘了,如今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水產進口國,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水產生產國。面對這個快速竄起,世界排名前茅的水產大國,台灣切莫再以過往的各種水產王國自居。
客觀以外國的漁業角度來看,我們真的要非常謙遜地看待現在的國際水產環境,台灣水產/養殖漁業領先全球的歲月已經不再,至少我個人是這樣認為。
台灣要用怎樣的方式去進攻國際市場呢?再把石斑魚賣過去中國嗎?還是要再拜託中國繼續跟台灣契作虱目魚,「不然我們南部的虱目魚漁民都要餓死或停業?」
我們去中東還是中國賣虱目魚哪個好呢?或者說,我們與其如此在意單一市場,是否更應該想想,如何把台灣魚賣到全世界的商業模式?
看到漁民被操縱、耍弄於懂水產更懂人性的「旗手」;跟對水產政策脫鉤的鴕鳥,台灣的虱目魚若是人,恐怕也會留下眼淚吧。到底不論晴雨、照顧養育虱目魚的漁民們,會先被誰害慘?是對岸的他們,還是此岸的「自己人」?
(本專欄稿費捐贈位於澎湖的財團法人海洋公民基金會)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