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集韻詞彙 前言錄
閩南語集韻詞彙前言錄
閩南語確是我國古代中原的標準語,於晉永嘉之亂的時候,由中原帶到閩南,成為閩南語,又稱河洛語。(後河洛二字變音為福老和福佬) 以後閩南語於明末清初由大批的閩南人帶到台灣來,成為台灣地區的首要方言。現在普遍所謂的台灣語是指閩南語這部分而言。
閩南語至今經過一千數百年之久,受到其他種語的影響最少,因此還有保存著很多的古音、古義或較古音的。我國專家學者等,對閩南語找根溯原,來發揚光大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有很多著作問世。如
"台灣語典--台灣名儒連橫(雅堂)先生著,另有撰台灣通史36卷列為雅堂全書第一種,又有第二種,文集詩集及台灣語典等" ,"古音左證--
葉夢麟(芝生)先生著,台灣(閩南)語考證-- 孫洵先生著","台灣文獻中閩南語音之研究ㄧ吳槐先生著","台語溯源ㄧ亦玄先生著" 等等。
據古音佐證的作者葉夢麟先生所說的,"方言是古音的佐證" ,對這個問題來說,起因這就是晉朝永靖之亂、五胡亂華的時候,晉室南渡時,中原仕女避難江左者十之六、七。(江左是長江最下游之地即今江蘇省等處),避難江左的仕女,一部份渡江由蘇(江蘇)、而浙(浙江)、而閩(福建就是閩北閩南),另一部份由湘贑(湖南,江西)輾轉至两廣(廣東,廣西)等省。 所以浙江(松陽)褔建(閩南、閩北),廣東、廣西等各省方言,都有保存着中原的古音。如此上浙江下廣西、自北至南,雖路隔千里,而言語同源,尤其浙江的松陽方言,與福建的閩南方言保存著古音,比其他的方言較多。此兩方言自五胡之亂中原人避難播遷定住該地以後很少受外界的侵擾,祖祖孫孫相沿保持鄉音不變,以致保存著較多的古音古語。於是葉夢麟夢先生(浙江松陽人)稱此两方言,一松陽語是古音的寳藏,一台灣(閩南)語確是音韻學上的一個寶寶藏,留待後人去後掘云云。而葉夢麟先生所著的 "古音左證" 分作五篇,第一篇松陽方言考,第二篇至第五篇台灣語(閩南語)專集在台灣發刊的暢流半月刊所發表的記事。
又據吳槐先生(台灣文獻中閩南語音之研究者)所說的,閩南之先民大半為晉時由中原避難播遷的,其語言因為晉時河洛一帶的語言,所以也叫作河洛語(河洛二字變音為福老或福佬如前述)。遷閩的中原人避難南奔,一路上扶老攜幼,跋涉數千里流離顛沛,極盡生靈塗炭之苦,老嬴轉於溝壑者不可勝數,實九死一生,而身歷其境者痛定思痛,定住後即閉關自守,不越雷池一步,傳及子孫至數百年之後猶故步自封,至六朝末未肯出仕,隱處海濱偏隅,與當時的中原人絕少來往。 (以下畧二段)
閩南語用於讀書識字,俗叫做讀書音(又叫讀音或字音) 就是隋唐之音(今韻之也)。而用作語言的叫作語言音(又叫語音或白音)就是魏晉之音(古音之遺也)。但語音讀音两者之功用,截然不紊,得以相輔而成,並行而不悖,如現代所說的閩南語也有專語音的,也有語音讀音混在一起的。讀本來閩南語的讀音是上述的韻書(至清代有康熙字典)的切音字,閩南音讀所切來的閩南音、和國音(早時叫官韻)有部份相同,大部份不相同的。請看上頁反切例示切閩南音的切音例。來念國音切國音,即如下(畧),同一切音字," 念國音切國音" "念閩音切閩音" 的對照。(以下畧四段)
國語有注音符號,無論什麼字都可以念得出來。筆者創設的閩南語注音符號也是任何閩南音都可以標音出來,容易辨識、容易記、容易寫,是筆者以三十年歲月苦心鑽研之期盼,敬請有志研究母語先進惠予批評指教,並俾期研讀河洛語不再是高嶺之花,而是枕邊之友。
本書內文因採用新創的注音符號,無現有印刷字體印刷,因此全部以筆者親自書寫付印,敬請指正。
筆者 蔡順來
1990年12月於台北 現年92歲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