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4月 04, 2011

民以食為天? 食以民為天?

古時是"民以食為天"、現在則要"食以民為天"


在傳統農業的中國,有一句古語「民以食為天」把“吃"宣揚為人生的終極目的,“吃"不再是一種手段,不再是一種條件,而變成目的;不再僅僅是前途,而是根本。民以食為天的觀念如此源遠流長,反映了中國幾千年文明史和農業關係至為密切,也就是糧食是最至關重要的一件天事。(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過去農耕時代是如此,因由於生產力水準低,一旦發生天災人禍,即缺乏糧食,人民就不得溫飽甚至於餓死,所以「民以食為天」是有其極深的意義。但如今農業(包括農、林、漁、牧等之育種、生產、及加工等)都是科學作業與管理,但也因此衍生出直接及間接破壞傷害到自然生態及環境變遷,最終又即時地直接或間接傷害到人的生存,所以如「慢食」所倡導主張農業生產應以「人」為本位的永續性經營為主軸,人對食物的消費應追求「食以民為天」的永續生活。

「美好Good」、「乾淨Clean」、與「公平Fair」是一箴言,終就會凝結「慢食slow food」之未來像,成為全球性之一食品系統,在某種程度最後會點燃大眾的利益及支持。

「美好」源自感官 (Good from a sensory perspective)、
「乾淨」源自永續 (Clean from a sustain-ability perspective)、而
「公平」則源自一社會的遠景 (Fair from a social perspective)。

這三個優良食品的多面體,對於作一個向著未來觀之美食家是非常重要的,蓋這一新美食法之法則,包含著所有食品的複雜性 --- 從味覺到文化,從自然到結果。

「慢食」運動則提倡回到餐桌上用膳,多關愛自己、多關愛他人,多關愛一切的生命及生活的土地,建設一個以「食以民為天」的永續生命。雖賞味口腔味覺與滿足,但更要重視天生地養的自然法則,與傳統人文、倫理、社會發展的生活文化。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