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5月 12, 2006

台灣鯛 Tilapia 與吳郭魚

台灣鯛 Tilapia獲選為美國NASA第一尾上太空的魚,因系統化的養殖,完全飼料的餵食,及乾淨無污染的水質,故生長出來的魚肉質肥美、無魚腥味,普獲國內外好評。台灣鯛的前身是吳郭魚,在台灣已累積數十年的飼育經驗,其盛產期在4~6月間,目前台灣養殖面積約有8,168公頃,佔水產養殖面積30%,年產量約85,406公頓。
台灣鯛大類分為﹕
一. 尼羅種 (Oreochromis niloticus)於1966年自日本引進。
二. 歐利亞種 (Oreochromis aureus)於1974年自以色列引進。
三. 賀諾魯種 (Oreochromis hornorum)於1981年自哥斯大黎加引進。
四. 紅色台灣鯛(Red tilapia)為在來種 (Oreochromis mossambicus)的突變種。
五. 福壽魚(Nile mouthbreeder、Tilapia)(O. niloticus (♂) × O. mossambicus (♀)) 於1969年以雄性尼羅種與雌性在來種雜交育成之子代稱為正雜交台灣鯛,反之以雌性尼羅種與雄性在來種雜交育成之子代稱為反雜交台灣鯛,其正、反雜交者均稱為改良種台灣鯛,後由故鄧火土所長(台灣水產試驗所) 改命名為福壽魚。
六. 單性魚(mono-sex-fish)(O. aureus (♂) × O. niloticus (♀)) 於1975年以雄性歐利亞種與雌性尼羅種雜交育成,全為雄性魚苗,故稱為單性魚。1982年再利用雄性賀諾魯與雌性尼羅種、歐利亞種、在來種等台灣鯛分別進行雜交的完全單雄性魚苗。

資料來源:台灣鯛協會 http:www.taiwantilapi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Best View with IE5.0,Res=800X600。E-mail:brown.tseng@msa.hinet.net

科技與藝術 vs 快與慢


「快」在這半世紀裡帶進台灣經濟的發展與富裕,據美國中央情報局調查報告例:台灣2005年之低於貧窮線之人口只有0.9%、而北美的美國2004年有12%、、加拿大2003年有15.9%、歐洲的英國2002年有17%、法國2000年有6.5%、鄰國的菲律賓2001年有40%、韓國2003年有15%、南美洲的巴西1998年有22%、阿根庭2005年有38.5%,日本及歐洲的富裕國家則無據可查。

惟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我們台灣明顯地在國際化與自由化的衝擊下,除知識科技之電子產業外其他製造生產業均嚴重地面臨非創新改革否則難以生存,而社會普遍發生就業謀生的困難,2002年失業率曾高達5.17%,中年失業、社會脫序、家庭悲劇問題層出不窮。所以一般都焦慮著更以為非把事情做「快」一點,急著把每樣東西填注塞進我們的生活,來添加我們生活的安全與生命的意義不可,因為都患有一不成熟的想法,認為生命是短暫的而機會又有限。

「快」雖造就了我們物質的富有,但「快」的「速食文化」卻也迅速侵蝕著台灣,短視近利凡事只求即刻奏效,「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非但破壞了現在的產業、經濟、生活、健康、環境與生態,而社會文化及倫理之被滲入破壞更是嚴重。

其實「快」與「慢」是並存共生的,「快」代表的是「科技」而「慢」代表的正是「藝術」,「科技」與「藝術」融合正如去年文建會提倡的的「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的新政策方向。時至今日新知識經濟的時代,個人如何免除競爭的威脅及對未來的焦慮,讓工作勝任愉快,享受生活之樂趣與價值,就有賴如何拿捏「快」與「慢」的節奏,這不能光靠聽、讀、說、觀摩及活動就能學習到的,這需要個人在其日常生活中的體驗中去體驗去育成,而後自然構成其個人組織體的修養及自律反應。

「要怎麼慢才夠快」的體驗與落實,就只要在日常的膳食上回到餐桌上來享用餐飲食物的樂趣作為開始即可,「慢食運動」不是要我們改變怎麼樣吃,而是要改變我們怎麼樣子生活。「慢食」它的吸引力已跳脫美食圈,不是有錢有閒人的專利,反而成為追求俇熱經濟效率蔓延開來之很多人渴求休息的一解藥,尤其是奮力求進的中間幹部、成功的主管、創作家與企業家,堅定防衛著這一安祥溫和俗世的逸樂是唯一可對抗普通的速食生活之愚笨。